中国领先的工业平台

返回贤集网 返回微头条
贤集网技术微头条APP获取

种玉米:还有出路吗?

 杨建

下载贤集网APP入驻自媒体

每年11月之后,国内玉米都进入销售高峰期。相比去年的断崖式下跌,今年秋收后的玉米市场行情更显波谲云诡:市场一个价、地头一个价、秋收一个价、开春一个价。
按说,2016年玉米种植面积调减已经降低了玉米供给,玉米价格应该步入稳中有升的通道,但是,从一线市场来看,今年玉米价格非但没有涨,反而在农民一次次的期盼中屡屡下跌,一亩玉米种下来只能收入几十元甚至更低,玉米种植再次被视为鸡肋。玉米种植还有出路吗?我们到一线看看。
每亩才赚五六十元
“玉米价格太低了!玉米贩子太压价了!我们这儿才0.50~0.55元(500克价,下同)。”吉林舒兰市金马镇种植户对记者说。
今年是玉米供给侧改革的第二年,在玉米种植面积大幅度下调之后,广大农民并没有盼来玉米价格的大幅反弹。从今年玉米收购开始到11月中旬,价格一直在0.5~0.6元间震荡。黑龙江讷河市的种植户李天向记者透露,当地的玉米才0.4元多,只比去年高了一点儿,而且收购商比较少,一直在控制价格,以至于到现在自己的玉米还没有卖出去。李天向记者坦言,自己不奢望能赚钱,如果玉米能涨到0.5元多,也就赶紧卖了。
黑龙江大庆市巴彦查干乡王府的种植户郑先生同样在发愁:“我们都是小户农民,急着用钱,都是有人来收就赶紧卖了,价格低就低吧,哪儿敢屯着啊!去年价格太低了,只卖了4毛4,今年虽然涨了点,但价格还是不理想,如果算上国家补贴才说得过去,一亩只能赚个五六十块钱。”
记者调查了来自东三省近20个地区的种植户,得到的反馈是,价格均在0.5~0.6元之间,更有甚者,连0.5元都没有卖到。除了零星散户,种植大户也向记者反映,今年玉米价格并没有上涨多少。吉林省扶余市蔡家沟镇里半号村明远农机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种植户刘扬告诉记者,当地的玉米价格在0.57~0.58元,但因为今年玉米质量不错,卖粮还可以,价格比去年稍高点。刘扬跟记者算了一笔账,当地今年受灾,玉米都倒伏了,往年产量最高一晌地(折合15亩)能达到1.2万~1.25万公斤,今年也就1万公斤左右,一晌地纯利润最高两三千元。
调减面积缓解矛盾
玉米价格低迷,国家层面也在大力调减玉米种植面积,以缓解供需矛盾。
据了解,自2007年以来,中国在东北三省和内蒙古实行玉米临时收储政策,有效激发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2016年,玉米临时收储制度调整为市场化收购+补贴的新机制。种植结构调整,籽粒玉米种植面积下降3000万亩,大豆种植面积增加1000多万亩。
玉米种植面积调减,去库存也取得了非常明显的效果。12月8日,国家统计局发布2017年粮食产量公告,2017年全国玉米种植面积5.32亿亩,比上年减少1984万亩,下降3.6%。总产量21589.1万吨,下降1.7%。东北地区玉米种植面积下降明显,预计2017/2018年度玉米种植面积下降4.5%左右,且目前的玉米库存量比去年减少,再加上对深加工企业的补贴刺激,今年的新玉米收购量同比增加。12月12日,农业部市场预警专家委员会发布2017年12月中国农产品供需形势分析,2017/2018年度玉米供应缺口预测值457万吨,出现年度供需缺口。
这些激发了玉米市场的活力。根据国家粮食局近期发布的监测信息,11月东北地区玉米收购价格提升。12月中国农产品供需形势分析表明,国内玉米产区批发均价提升到每吨1600~1700元。
内外交困价格被打压
玉米深陷价格泥潭,国内库存量大,供大于求是第一原因。
中国玉米市场近两年政策改革频繁,就是针对当前最大的问题———产国2亿吨国储库存玉米。玉米去库存是一个时间相对较长的过程。今年临储拍卖玉米累计成交量5740万吨,超出市场预期,拍卖过程成交积极,就是因为部分玉米转化为商业库存,贸易活跃度增加,使得社会库存由过去的1000万吨增加到3500万吨。虽然还是库存,但结构改变,在一个阶段内是以需求形式体现的,从而对价格形成支撑。但也应看到,2014年临储玉米5300万吨左右的量在2018年将成为超期库存,需要抛向市场,2015年临储玉米库存还有1.25亿吨,基于今年的供需情况推导,明年产需缺口大概在2100万吨,足以通过拍卖来弥补。尽管从今年的经验看,拍卖不会明显打压市场价格,但由于临储庞大的旧作库存还要逐步抛向市场,在玉米严重过剩的大环境下,市场化收购主体大多维持随采随销、保持低库存的收购模式,不会进行新粮的集中销售和储存。市场形势严重供大于求,玉米价格将继续被打压。
在库存压力之外,玉米大量进口也是冲击行情的一大因素。说到高进口,明明国储库存大量玉米,却还要进口,这一直是扎在农户心中的一根刺。
进口粮食对中国玉米市场的影响不能单从进口数量分析,还要叠加进出口政策分析潜在影响。美国总统特朗普访华后,外交部发文称,对干玉米酒糟(DDGS)在进口环节和国内环节实施相同的增值税政策,恢复免征进口环节增值税,这对国内玉米及其他饲料原料带来一定利空影响。
近几年,中国玉米、大麦、高粱、DDGS等谷物进口量不断攀升,由于性价比优势凸显,挤占了国产玉米的市场份额。随着临储收购政策调整,国内玉米价格一度跌至历史低点。去年下半年国内玉米价格较低,进口粮食性价比不再突出,进口量大幅下降。海关总署公布的数据显示,2017年1~10月累计进口玉米235万吨,同比减少21.5%。然而,最近几个月国内玉米价格并无优势,因此海外采购开始回升。据海关总署公布的数据显示,2017年10月份中国玉米进口量为7万吨,同比增长404%。在猛增的玉米进口量面前,中国玉米的前路更加多舛。
多政策缓解卖粮难
针对玉米行情低迷,国家有关部门频频出台政策,力求缓解卖粮难。11月初,国家发改委、粮食局、财政部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做好2017年秋粮收购工作有关问题的紧急通知》,《通知》指出,秋粮收购中要针对特殊情况,切实解决农民实际困难,帮助农民售粮变现,防止发生农民“卖粮难”和霉粮坏粮现象。
地方政府也出台多项措施,积极解决农民在卖粮中的各种难题。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日前发布关于切实做好秋粮购销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各有关部门要把秋粮购销作为当前重要工作任务,全面做好全省秋粮购销特别是市场化购销工作,坚决守住不出现区域性“卖粮难”和“坏粮”的底线。同时,要求相关部门要积极推进散粮运输和多式联运,研究开通公路粮食运输专用通道,继续实施外销玉米整车运输减免高速公路通行费的政策,确保有车运粮。中国农业发展银行黑龙江省分行也宣布,为做好今年秋粮收购工作,该行已根据收购需要筹措了1020亿元秋粮收购资金,做到“钱等粮”,其中水稻收购资金600亿元,玉米、大豆收购资金420亿元。如收购需求增加,该行将边报边审边贷,确保粮食收购资金供应充足。
不种玉米能种啥?
从种植户角度来看,既然玉米卖不上价,那就改种其他。但从实际操作来看,似乎效果并不乐观。
黑龙江大庆市巴彦查干乡王府的种植户郑先生告诉记者:“今年尝试过种一些杂粮,红豆、黄豆、绿豆都有种,但是根本没人要,都在家放着,只能自己吃了。所以,明年种点啥也不知道,只能继续种玉米。”
和郑先生同样迷茫的还有河北省保定市蠡县辛兴镇北沙口村的农民李杏杰。“去年曾种了20亩大葱,但由于连下三天三夜的雨,随后又刮大风,大葱全倒了,根本没人要。现在也不知道种啥挣钱。”
玉米收储制度改革和种植结构调整从2016年开始,黑龙江调减1000万亩,实际调减1922万亩,占全国调减面积的三分之二。当年大豆面积增加420万亩,经济作物增加357万亩,马铃薯增加50万亩,水稻增加9万亩。但据记者调查了解到,今年许多从玉米转种经济作物的种植户并不赚钱,大部分勉强保本甚至亏损,他们对2018年种什么感到迷茫。
吉林省扶余市蔡家沟镇里半号村明远农机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种植户刘扬告诉记者:“这两年玉米不景气,很多社员已经两三年都不种玉米了,以种马铃薯为主。但现在马铃薯在吉林的价格也不是太好,去年有的地方一晌地净利润5000~8000元,但今年天气干旱高温,产量比较低,最后算下来也不赚钱。”
黑龙江省七台河市勃利县双河镇生产村的种植户也向记者诉苦:今年自己一半的土地改种大豆,产量偏低,加上受旱,亩产只有75~100公斤,尽管每亩补贴170元,依然不赚钱,甚至亏本。“这下更发愁了,种玉米虽然价格变动大,但产量相对稳定,虽然不赚钱,但至少不亏本。经过今年这一折腾,明天都不敢再轻易地种别的作物了,还是种玉米吧。”
未来玉米怎么办?出路在哪?					
最新回复

还没有人回复哦,抢沙发吧~

发布回复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