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领先的工业平台

返回贤集网 返回微头条
贤集网技术微头条APP获取

从做电商转型种水稻

 杨建

下载贤集网APP入驻自媒体

“别人说,从事农业赚不到钱,得靠情怀。我不信。”今年是陈登峰回上海奉贤金汇老家种水稻的第三年,“预计年收入有七八十万吧。”2015年陈登峰回乡,陆续承包了金汇镇周家村80%的农用地,加上邻村的部分土地,1300亩地全部种水稻。他不但成了种植大户,而且周边的家庭农场全要倚仗他的农机服务,他制定的种植和收割规则,连老一辈职业农民也不得不服气。
喜欢逆风而上
“大学毕业后,我大部分时间在给自己当老板。”陈登峰说,这或许是他浑身透着沉着和淡然的原因之一。
“我大概是国内最早一批做出口的跨境电商,把中国的东西卖给日本人。”2010年冬天,购物网站举起了“双11”营销大旗,跨境电子商务日渐成风,进口商品成为老百姓购物的新选择。陈登峰偏偏逆风而行。他在日本的电商平台上注册了自己的网店,起先卖七浦路批来的衣服,渐渐加入义乌小商品,电脑、电器。“国内批发价20块钱的东西,放在日本网站上拍卖,少说能翻五六倍。”日元兑人民币汇率较高的一段时间,陈登峰一个月营业额最高20万元。
创业一年,陈登峰手里还是没钱。“挣得每一分都投进店里,不断扩大规模。”很快,靠留日同学业余打理店铺、发货理货的模式不可持续,陈登峰将大学毕业的表弟送去日本接手,并注册了自己的贸易公司。
想建一座“帝国”
贸易公司的倒掉源于陈登峰执拗的性格。“日币大跌,庞大的体系难以为继,我又不想缩小规模,干脆不做了。”陈登峰退出市场后,他的不少员工沿用这种商业模式和上下游关系做起了线上小店,生活富足。
陈登峰初心不改,他的再次创业不过是换了“战场”。2015年,陈登峰回乡包下100亩地,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城市生活不要了,华东政法大学法律专业文凭也不在意了,当了农民。
在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实践中陈登峰发现,传统农业“断档”了。“踏实种地的都是老农民,为家庭农场和合作社提供农机服务的农机站老师傅都在50岁上下。一旦他们退休,地没人种了,粮食从哪里来?”
和初次创业一样,第一年挣的钱投进土地里;第二年,他赌上所有积蓄,把生产规模扩张13倍,购置了拖拉机、播种机、插秧机、收割机等农机,还有植保无人机。
陈登峰说,从播种到收割,农民的每一个动作都是与老天赛跑、与时间赛跑。谁拥有了农机,谁就拥有了即时安排农事活动的主动权,产量和质量才有保障。
目前,陈登峰手握周边地区最全、数量最大的农机设备,不仅提高了自种土地的工作效率,还为周边4000亩家庭农场提供整套农机服务。
产出慢是农业的特性,相当数量的年轻人怀抱对乡愁和自然的渴望,尝试创新种植品种和商业模式,打造理想“花园”,而陈登峰想要的是一个高速运转的“粮食帝国”。
农民也需要接班人
短短三年时间,陈登峰实现了对周边土地的有效整合,在一定程度上引导农户向规范化、抱团式发展的方向转变。近一两年里,周家村绝大多数劳动力在贤佑合作社工作,按照统一规范进行绿色种植,并且试验“鳖稻共生”等生态循环种养方式。为了提高农机工作效率,陈登峰要求家庭农场按统一的方向和规则进行水稻种植和收割。
今年6月,陈登峰的合作社与奉贤种粮大户成立了贤城美谷联盟,明年有望实现全域性较大面积稻谷的统一标准生产、包装、挂牌、上市。陈登峰的农机服务也将从中端服务拓展到前端、后端,“在种植期,帮助周边农户统筹早中晚品种规模,为分时段上市、销售做准备;在收粮期,统一回收、统一销售,解决粮食去向的后顾之忧”。
陈登峰把自己当成真正的农民接班人,他还有新农人的畅想:“我特别希望被破坏的生态循环体系在我们这一代人手里重新建立起来,能看到粮食、蔬菜、瓜果与鸡鸭、牛羊、鱼虾,在同一个自然体系里彼此依存,相互供给。不再需要过多的人为干预,也不给生态环境带来负担。”或许在陈登峰的下一个“五年计划”里,他的“生态圈”真能建立起来。					
最新回复

还没有人回复哦,抢沙发吧~

发布回复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