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贤集网APP入驻自媒体
电磁干扰的三要素
所有的电磁干扰都是由三个基本要素组合而成的,它们是:
(1)电磁干扰源:是产生电磁干扰的任何元件、器件、设备、系统或自然现象。
(2)耦合途径(或称传输通道):是将电磁干扰能量传输到承受干扰的设备之通道或媒介。
(3)敏感设备:是受电磁干扰影响或对电磁干扰产生响应的设备。
为了实现设备或系统内外的电磁兼容,需要从技术上和组织上两方面采取措施。
所谓技术措施,就是从分析电磁干扰三要素(干扰源、耦合途径和敏感设备)入手,采取有效的技术手段,抑制干扰源,减少或消除不希望有的发射;减弱干扰耦合或消除干扰耦合途径;增强敏感设备的抗干扰能力,削弱不希望有的响应。为此,就需要利用各种抑制干扰的技术,包括合适且可靠的接地,良好的搭接,合理的布线、屏蔽、滤波和限幅等技术以及这些技术的组合应用,还包括电磁干扰的分析与预测、电磁兼容设计和电磁干扰测量技术等。
除了利用技术上的措施实现电磁兼容外,还必须采取组织上的措施。为了抑制干扰,实现电磁兼容,国际上已成立了一系列的组织,还有各国政府和军亊部门等,它们制定了一系列的电磁兼容标准、规范与频谱分配,规定了干扰发射的极限值,限制各种设备发射出超过标准的干扰,并使各种系统在指定的空域、时域和频域上工作,尤其是推行强制性电磁兼容认证,以保证电磁兼容的有效实施。
为了实现电磁兼容的技术措施与组织措施,二者应相互配合,统筹考虑。如果组织上规定的标准过于严格,允许干扰发射的极限值太低,则将在技术上很难实现或付出很高的代价。反之,如果组织上规定的标准过于宽松,允许干扰发射的极限值太高,则许多无线电业务得不到保护,并且,为了提高设备的抗干扰能力,必须付出很高的代价,或者受技术水平的限制,得不到理想的效果。因此,组织措施与技术措施二者必须相互配合,统筹兼顾,并根据技术水平的提高相应地修改一些标准和规范。
电磁兼容技术在控制干扰的策略上采取了主动预防、整体规划以及“对抗”与“疏导”相结合的方针。人类在征服大自然的各种灾难性危害中,总结出的“预防”与“救治”、“对抗”与“疏导等一系列方针与策略”,在控制电磁危害中同样是极其有效的思想方法。
由上述可知,电磁兼容性的控制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所以,应在设备和系统的设计、研制、生产、使用和维护的各个阶段都充分地予以考虑,认真地加以实施,才能达到应有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