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领先的工业平台

返回贤集网 返回微头条
贤集网技术微头条APP获取

把病毒“圈养”在锂电池里,牛了!

 爱学习的老王

下载贤集网APP入驻自媒体

   来自: 蝌蚪五线谱


   在我们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中,从农作物、水果等植物到牛羊鸡鸭等动物,无一不被我们成功驯化。


  你有没有想过,即使是现在令我们闻之生畏的病毒,有朝一日也有可能为我们打工?


  美国科学家Angela M. Belcher就开发出了这样一项新技术,可以把病毒“圈养”在锂电池里,让它们为我们打工, 持续制造电源 。


究竟是怎么回事呢?这要从锂电池的发展瓶颈说起。


  01.


  手机总是没电,黑科技在哪里?


  一个简单的锂电池主要包括正负电极 (正极一般为含锂化合物,负极一般为碳材料) 和连接两者的电解液。


  充电时,正极上的锂离子通过电解液移动到负极;而放电时,锂离子从负极返回正极。在正负极之间运动的锂离子数量越多,就说明锂电池的容量越大。



锂离子运动的过程,图片来源搜狐


  近年来,各类新型技术都实现了非常迅猛的高速发展,例如5G通信、虚拟现实、区块链等。但与之相反,锂电池的发展可以说是非常缓慢。


  无论是常用的手机还是最近火热的新能源电动车,即使配备了大量技术领先的黑科技 (例如各个手机厂商大力发展的急速充电技术) ,却总是 无法摆脱需要经常充电的窘境 。



你的手机一天充几次电?图片来源搜狐


  面对锂电池技术发展停滞不前的现状,科学家们提出了许多改进的方案,其中一种方案就是将电极材料组成部分的尺度缩小到纳米级。


  科学家研究发现,由纳米结构组成的电极活性高,离子扩散传输的路径也很短。 利用纳米电极材料,就可以显著提高电池的电子离子传输动力学性 能,从而设计出高容量、循环稳定的锂电池。



纳米电极材料,图源:参考文献[1]


  但是,纳米电极同样也有自身的局限性,那就是成本较高,堆积密度较低,因此目前实验室制备出的纳米电极仍然无法广泛商用。


  02.


  病毒自组装技术大显身手


  既然人工制造纳米结构成本很高,那何不利用病毒来制造纳米结构? 毕竟大多种类病毒的尺度处于纳米级别,本身就是天然的电极结构骨架。



自然界生物的典型尺寸,图源:kctech.com


 从这个思路出发,Belcher的研究团队从数百万种病毒中进行筛选和测试,最后发现M13噬菌体最符合要求,并进行了相应的转基因改造。



转基因改造后的M13噬菌体,图源:参考文献[3]


  转基因M13噬菌体的直径只有6纳米,长度只有880纳米,可以在其表面生成一种能够吸附氧化钴微颗粒的蛋白质。


  这样一来,数百万个全身包裹着氧化钴颗粒的转基因M13噬菌体排列在一起,就能构建出一个宏观尺度上的电极。



基于病毒自组装技术的三维电极结构,图片来源参考文献[2]


  此外,这种病毒自组装技术中用到的病毒以及寄主细菌 对人体无害 ;电池报废后,电池内部的材料可以在自然界中完全降解,不会像现有锂电池那样有重金属污染的危害。


  03.


  与生物燃料电池有何不同?


  有的同学可能会说,这有什么稀奇的,不就是生物燃料电池嘛!


  No No No,这种病毒生物电池和生物燃料电池还真不是一回事。


  生物燃料电池是一种生物电化学系统。基本原理是利用具有电化学活性的酶或微生物,使其在乙醇、葡萄糖等燃料中进行电化学反应来实现电子的运输。



生物燃料电池的原理,图片来源蝌蚪五线谱


  而病毒生物电池在本质上仍然是 锂电池系统 ,其发电来源仍然是锂离子在正负极之间的运动。只不过,由病毒制造而成的纳米电极可以大大提高锂离子的运动效率。


  04.


  未来的世界:与病毒共舞


  自然界中的病毒体积小、复制性强,遗传物质简单,一直以来带给我们的只有疾病与悲痛。但谁能想到,正是因为这些特点,病毒却又可以成为制造高效电池材料的利器。


  说不定在不远的将来,我们很快就可以用到装备有病毒电池的手机了。这种与病毒共舞的感觉,是不是很酷?


  参考文献


  [1] Liu J, Wang J, Kim J, et al. High Full‐Electrode Basis Capacity Template‐Free 3D Nanocomposite Secondary Battery Anodes[J]. Small, 2015, 11(47): 6265-6271.


  [2] Nam K T, Wartena R, Yoo P J, et al. Stamped microbattery electrodes based on self-assembled M13 viruses[J].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2008, 105(45): 17227-17231.


  [3] Nam K T, Peelle B R, Lee S W, et al. Genetically driven assembly of nanorings based on the M13 virus[J]. Nano letters, 2004, 4(1): 23-27.


  END


  蝌蚪五线谱原创文章/转载注明来源


  责编/心与纸


最新回复

还没有人回复哦,抢沙发吧~

发布回复

为您推荐

热门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