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贤集网APP入驻自媒体
农资大单品的美好时代
刘春雄
前不久到一家非常优秀的农资企业参观,发现一组有趣的数据: 单品销量下降 40%,前 3 个大单品的销量占总销量超过 60%, 销售额连续多年增长30% 以上。
这真是一个大单品的美好时代。
二级分销体系是大单品 “杀手”
战略性大单品是支撑一个品牌、 一个企业的基石。没有康师傅红烧牛肉面,就没有康师傅这个知名品牌。在没有老坛酸菜这个大单品之前,统一方便面是有品牌无销量。
然而,涉农行业是个例外。无论是农资还是农牧,都是大单品的墓地。
一直坚持做大单品的农资跨国公司,他们在中国取得的业绩与他们的实力严重不对称,主要就是遭遇大单品这个障碍。
原因无它,就在于中国的农资二级分销格局。凡是二级分销的行业或市场, 大单品战略都极难实施。
县级代理到乡镇铺新品时,二级店一定会问 :“放了几家店?”如果只放一家, 接受的可能性较大,如果同时放几家,就没什么好商量的了。这与品牌无关,与产品好坏无关。
除非这个产品已经到了农户非买不可的地步,二级店是不会接受多家放货的。即使这样做, 二级店经销这个大单品通常是不赚钱的。
凡是大单品,二级店都不赚钱; 赚钱的都是多品种小批量。二级店是通过在小区域 (比如一个乡镇)垄断一个单品,从而通过信息不对称获得垄断的定价权,通过垄断的定价权获取垄断利润。
在非农行业,我曾经有个结论: 跨国公司止步于乡镇。因为乡镇是二级经销体系。
在农资行业,因为跨国公司坚持做技术培训,做示范,做样板,跨国公司的大单品获得了一定的份额, 但是与其实力远远不对称。本土企业没有这样的技术实力,所以做多品种小批量的比较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