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贤集网APP入驻自媒体
吉林省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2016-2030年(一)——发展形势
大力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是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建设美丽吉林、促进农业发展进入良性发展轨道的必然选择。吉林省作为农业大省、产粮大省和商品粮输出大省,加快农业可持续发展是一项紧迫而艰巨的任务。为贯彻落实《全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2015-2030年)》,指导全省农业可持续发展,编制本规划。
一、发展形势
(一)主要成就
新世纪以来,全省上下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和政府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以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和构建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新格局为根本方向,紧紧围绕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社会繁荣稳定目标,现代农业加快发展,物质技术装备水平不断提高,农业资源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支持力度不断加大,农业可持续发展取得了积极进展。
1.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持续增长。“十二五”期间,以稳产、高产优质粮食工程为重点,全面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克服自然灾害影响,推进粮食均衡增产和优质高效技术不断创新,粮食生产连年丰收。五年来,全省粮食产量提高160多亿斤,连续跨越500亿、600亿、700亿三个百亿斤台阶,连续三年超过700亿斤,总产从全国第五位跃升到第四位,单产连续五年保持全国第一,粮食商品率、调出量和人均占有量保持全国前列,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重大贡献。肉蛋奶、果菜鱼等农产品稳定增长,2015年,全省畜禽养殖业产值达到1350亿元,畜产品加工业实现销售收入1800亿元,生猪、肉牛、肉羊、家禽分别发展到3100万头、755万头、900万只和5.8亿只,肉蛋奶总产量分别达到308万吨、113万吨和55.6万吨,成为国家重要的畜产品基地。园艺特产业快速发展,2015年实现总产值1432亿元,比“十一五”期末翻一番。农产品加工业超过石化成为第二大支柱产业,2015年实现销售收入4835亿元。
2.农业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升。严格控制耕地资源占用,提高水资源、农业投入品的利用率,推广实施了一批资源保护及高效利用新技术、新产品、新项目,水土资源利用效率不断提高。启动黑土地保护治理工程,遏制了耕地质量下降趋势。大力推进科学施肥施药,重点推广控肥控药控水、增施有机肥和秸秆还田等技术。化肥和农药的利用率达到35%左右,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56。
3.农业生态环境保护能力逐年增强。农田生态、林地生态、草原湿地生态保护和建设取得重大进展。通过大力造林、科学营林、严格保护等多措并举,森林面积稳步增加,森林覆盖率达到43.9%,森林碳汇和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增强,森林质量显著提升。通过西部河湖连通工程,中部引松供水工程,松原灌区工程,松花江、嫩江干流治理和月亮泡蓄滞洪区“两江一区”工程建设,草原湿地生态保护等工程措施,稳步建立自然、循环、无污染、可持续的现代农业生态体系。
4.农村人居环境逐步改善。按照建设生态省的总体要求,以构建生态文明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为主攻方向,增大乡镇村屯绿化量,突出美化,打造精品。目前60%以上的村屯绿化覆盖率大于30%以上,县级公路、铁路和乡级公路50%以上达到绿化美化标准。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创建美丽乡村的战略要求,启动实施了“绿化美化村屯、创建绿色家园”行动,全面推进农村村屯“四旁”绿化美化,提高村屯绿化美化水平。
(二)面临挑战
在我省农业农村经济加快发展、全面提升的同时,耕地资源质量不断下降、农业生态环境呈现加速恶化趋势,特别是农业对化学投入品过度依赖、地下水超采等问题相互叠加,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重大挑战。
1.土地资源。吉林省人均耕地面积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伴随工业化、城镇化发展,耕地减少趋势难以扭转。耕地资源质量基础较好,优质黑土区总面积1248万亩。土壤类型主要是黑土、黑钙土、淡黑钙土、草甸土和冲积土,土壤养分贮量较高,肥力较高。但是近年来土地超强度使用,土地质量下降十分明显,黑土腐殖质层厚度已由上世纪50~60年代的平均60~70厘米,下降到20~30厘米。土壤耕作层逐渐变浅、变硬,土壤蓄水能力明显下降,造成“十年九春旱”,而且伏旱和秋吊经常发生。据调查,吉林省耕地的耕层厚度已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的25~30厘米减为20厘米左右。施用大量的化肥,少用或不用有机肥,造成土地生态系统失衡,部分土壤出现酸化现象,土壤养分的不平衡、化肥利用率不高和肥力普遍下降。同时土壤污染不容忽视。
2.水资源。吉林省是一个水资源紧缺的省份,水资源总量约为399亿立方米,全省人均占有水量约为1500立方米,约占全国人均占有水量的50%,亩均占有水量约为477立方米,约占全国亩均占水量的30%。按国际标准来衡量,吉林省属于中度缺水地区。水资源生态环境总体良好,但呈现出恶化趋势。现有水力侵蚀面积3.47万平方公里,风力侵蚀面积1.35万平方公里。全省20条主要江河的74个监测断面中达到水质控制目标要求的监测断面52个,占断面总数的70.3%。其中,Ⅰ~Ⅲ类水质监测断面45个,占断面总数的60.8%。中西部地表水和浅层地下水开发利用强度过高,造成地下水位下降、河流干涸。部分地区草原被过牧滥垦,湖泊湿地被围垦,江河行洪滩地被侵占。
3.气候变化影响。吉林省是典型的雨养农业区,粮食产量受干旱影响波动大,农业生产抗灾能力弱。建国以来,旱灾发生57多次,平均全省年受灾面积近2400万亩,因旱灾而造成的减产达20%~40%。近年来干旱和洪涝灾害发生的频率越来越高,危害程度越来越重。
4.劳动力资源。吉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呈加快趋势,农村高素质劳动力外流较快,加之新生代农民工在思想、技能、生活习惯等方面均发生巨大变化,离农意识强烈,从事农业生产的妇女和老人比重上升。据调查,目前从事农业生产妇女占42%,55岁以上的老年人占36%。农村劳动力季节性短缺和素质结构性下降并存,一些地方农业兼业化、农村空心化、农民老龄化趋势明显。
5.农业科技。缺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抗性强、产量高、品质好、适合机械收获的作物新品种。作物病虫害防治的公益性植保体系建设和高效生物防治技术体系研发滞后,病虫害减产损失居高不下。种植结构单一,种植结构调整存在技术瓶颈限制。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存在技术瓶颈并缺少产业政策支撑,秸秆田间焚烧和畜禽养殖废弃物随意堆放普遍。固碳增汇型土壤培肥技术、环境友好型施肥技术研发滞后,农业温室气体排放问题突出。适应气候变化的作物生产技术研发滞后,作物稳产丰产风险加剧。
(三)发展机遇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
一是农业可持续发展日益形成广泛共识。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指明了方向。全社会对资源安全、生态安全和农产品质量安全高度关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理念深入人心,为农业可持续发展集聚了社会共识。
二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日益雄厚。我省财政实力不断增强,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持续加大,粮食等主要农产品连年增产,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弥补国内农业资源不足的能力不断提高,为农业转方式、调结构提供了战略空间和物质保障。
三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科技支撑日益坚实。传统农业技术精华广泛传承,现代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新材料和先进装备等日新月异、广泛应用,生态农业、循环农业等技术模式不断集成创新,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四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制度保障日益完善。随着农村改革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稳步推进,法律法规体系不断健全,治理能力不断提升,将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注入活力、提供保障。
农业是国家稳定和安全的重要基础。我们必须立足世情、国情、省情、农情,抢抓机遇,应对挑战,全面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努力实现农业强、农民富、农村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