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贤集网APP入驻自媒体
吉林省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2016-2030年(三)——重点任务
(一)推进农业结构调整,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1.优化调整种养业结构。要与规模化养殖相结合,开展粮改饲和种养结合型循环农业试点,支持苜蓿和青贮玉米等饲草料作物种植,扩大专业饲料作物种植面积。加快研究草业产值核算方法和指标。在西部白城市开展粮改饲试点,建设50万亩优质苜蓿饲草种植基地,在中西部长春市、四平市、吉林市、白城市、松原市奶牛、肉牛养殖大县开展青贮玉米种植,建设100万亩青贮玉米种植基地。
2.优化调整农作物区域布局。中部要与节水增粮和灌区改造提升相结合,积极发展玉米、水稻主粮型种植业,依托灌区实施“旱改水”,扩大水稻种植面积。西部要与发展优势特色产业相结合,因地制宜发展杂粮杂豆、油料及饲料作物,发展生态适应型种植业,积极推行粮改饲和种养结合模式。东部积极发展人参、中药材、食用菌和休闲旅游、生态健康产业,发展特色型种植业;要与农作物轮作相结合,在东部地区开展玉米大豆轮作,提高基础地力。要与发展城郊设施农业相结合,发展设施高效型种植业,大力发展生态农业观光园、采摘园等休闲旅游农业。
3.加大结构调整政策扶持力度。认真落实国家对调减玉米种植实施粮改饲等相关政策,调动农民种植青贮饲料和大豆的积极性。制定结构调整扶持政策,对新型经营主体结构调整、适度规模经营、粮改饲和规模化养殖等方面加大信贷担保支持力度。
(二)建设高标准农田,提升粮食安全保障能力
1.集中力量建设高标准农田。制定省级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以高标准农田建设为平台,整合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补助资金、测土施肥资金、大型灌区续建配套节水改造投资、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投资,统筹使用资金、集中力量建设、统一上图入库,整合田、水、路、林、土、电、技、管等各类规程,大力改造中低产田。引导各类社会资本和金融资本参与高标准农田建设,开展以奖代补试点,扶持实施整村流转、托管经营、股份合作、订单农业等适度规模经营的农业经营主体,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鼓励各类新型经营主体和广大农民筹资筹劳,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坚持“主攻中部、提高西部、保护和开发东部”的原则,优先支持粮食主产区高标准农田建设。按照“谁受益、谁管护”的原则,明确责任主体,建立奖惩机制,落实管护措施。
2.切实加强耕地和黑土地保护。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提升耕地质量,促进耕地永续利用。坚持耕地占补平衡,坚持数量与质量并重,全面推进建设占用耕地耕作层土壤剥离再利用。加快提升耕地质量,以县为单元,全面推进黑土地保护整治行动,在中部黑土区11个县(市)推行秸秆还田、深松、少免耕、地膜覆盖等保护性耕作技术和粮豆轮作、粮草轮作、测土配’方施肥、盐碱化耕地改良等农艺措施,配套实施修筑截流沟、小塘坝、谷坊、坡式梯田等工程措施,完善农田防护林体系,加大防护林更新改造力度,充分发挥防护林生态屏障作用。
调整政策导向,对作物轮作、秸秆还田、有机肥、绿肥和生物肥等有利于养地肥田、提高地力的农业措施进行补贴,加大对保护性耕作的补助力度。
3.大力推进农田水利项目建设。继续开展小型农田水利和节水灌溉工程建设,推广低压管道输水、喷灌、微灌等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开展榆树市松榆灌区、松原市前郭灌区、吉林市昌邑区土城子灌区、舒兰市小城子灌区、白城市洮儿河灌区、大安市月亮泡东灌区和延吉市朝阳灌区等大中型灌区节水改造续建配套工程建设。
(三)建设节水型农业,提升水生态文明水平
1.提高防洪抗旱减灾能力。实现工程防御能力标准化、雨水工情监测自动化、洪水预报预警精准化、信息交换快速化、决策指挥科学化。到2020年,大江大河和水库工程基本达到国家规定的防洪标准,防汛决策指挥系统初步建成。到2025年,建成完善的防洪减灾工程体系、高效的决策支持系统和抢险救援机制,有效控减洪涝干旱损失,基本实现防汛抗旱现代化。
2.强化水资源优化配置。持续推进供水工程建设,水资源配置和供给能力不断增强,城乡用水与工农业用水、生态用水之间矛盾基本解决。到2020年,全省新增供水能力16亿立方米。实现农村自来水普及率、集中式供水人口比例达到70%~80%。到2025年,农村自来水普及率、集中式供水人口比例进一步提高,基本建成城乡供水网络。
3.建设完善农田灌排工程。建立高效利用的蓄、引、提、调相结合的供水系统,洪、涝、碱、淤兼治的排水系统,实行渠、沟、田、林、路综合治理。到2020年,有效灌溉面积达到3000万亩,其中水田面积在1100万亩的基础上,新增加200万亩,达到1300万亩。旱田节水灌溉面积达到1700万亩。使有效灌溉面积达到所需4998万亩灌溉面积的60%。部分区域农田排涝标准达到5年一遇。到2025年,实现有效灌溉面积4000万亩,其中水田面积再增加200万亩,达到1500万亩,旱田节水灌溉面积达到2500万亩,使有效灌溉面积达到所需灌溉面积的80%以上,全省稳定耕地面积中灌溉面积接近50%。
4.大力发展节水农业。加大全省粮食主产区、严重缺水区和生态脆弱地区的节水灌溉工程建设力度,推广渠道防渗、管道输水、喷灌、微灌等节水灌溉技术,积极推行农艺节水保墒技术,改‘进耕作方式,调整种植结构,推广抗旱品种。在全省半干旱、半湿润偏旱区积极发展雨养农业,建设农田集雨设施,推广地膜覆盖技术,开展粮草轮作、带状种植,推进种养结合。到2020年,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由0.56提高到0.6。到2025年,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提高到0.62以上。依托灌区实施旱改水,贯彻落实水利部《关于加强农业取水许可管理的通知》,基本建成总量控制、定额管理的节水机制,逐步完善农业取水许可管理,加强农业用水监测、统计和计量。到2020年前,完成大中型灌区农业取水许可工作,基本实现主要取水口取水在线监控。
(四)治理农业生态环境,建设优美田园风光
1.加大农业环境突出问题治理。全面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控,科学合理使用农业投入品,普及和深化测土配‘方施肥,鼓励使用有机肥、生物肥料和绿肥种植;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生物农药和先进施药机械,推进病虫害统防统治和绿色防控。深入推进农田防护林更新改造工程,加快土壤污染、小流域综合治理,解决化肥、农药、工业污染等突出问题。到2020年,努力实现全省化肥、农药施用量零增长。综合治理地膜污染,开展废旧地膜机械化捡拾示范推广和回收利用,加快可降解地膜研发。综合治理养殖污染,启动实施循环农业建设项目,探索秸秆肥料化、饲料化、燃料化、原料化和基料化等秸秆“五化”综合利用技术,普及推广秸秆还田、秸秆养畜、秸秆沤肥、秸秆栽培食用菌、秸秆工业利用、畜禽粪便综合处理处置等技术,建立“猪—沼—菜”、“玉米秸秆多元化应用”等农牧结合循环农业发展模式。开展水产养殖池塘标准化改造和生态修复,推广高效安全复合饲料,逐步减少使用冰鲜杂鱼饵料。
2.大力推进农业生态环境修复。加大草原、水域等农业生态系统保护与建设,强化畜禽遗传资源、农业野生植物和水生生物资源保护,遏制生物多样性减退速度。在东部农业生态圈实施长白山森林生态修复工程,大力推进森林经营工作,优化林分结构,提高森林综合效益和产出功能,研究制定国有林区改革方案,逐步禁止国有林区商业性采伐;在西部农业生态区实施生态补水工程和绿色生态屏障工程,推进退耕还湿、退牧还林和退耕还草试点,建立和完善查干湖、松花湖、龙湾湖等重点湖泊和江河的生态环境保护长效机制。突出东部地区河源地保护,强化中西部地区水环境整治。到2020年河湖生态用水状况得到改善,重要江河水功能区主要水质指标达标率提高到69%以上,地下水超采得到遏制,重点区域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治理。到2025年,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提高到80%以上,江河、湖、库、泡塘水质持续改善,基本建成区域、流域各具特色的水生态保护体系。
(五)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
1.全面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全面提升农业产业标准化生产能力,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控制标准制定,有计划制定水稻、玉米、大豆、人参、肉牛等农产品系列标准规范。建设农产品标准化示范基地,结合气候、水质、土壤等自然条件,支持中小规模生产经营主体改善基础设施生产条件。创建国家、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和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扶持和引导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科技示范户和种养大户率先实行标准化生产。扩大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生产规模,打造一批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和农产品品牌。
2.建立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按照统一采集指标、统一编码、统一传输格式、统一接口规范、统一追溯规程的“五统一”要求,构建省、市、县三级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公共服务平台体系,与全省食品药品可追溯监管平台对接,信息共享、资质互认,逐步实现从种植养殖、生产加工、流通销售、餐饮服务全环节全链条的可追溯监管,确保“来源可追溯、去向可查证、责任可追究”。建立产地准出与市场准入衔接机制,为规模化新型经营主体提供自律管理软件和终端设备,加快信息技术在生产加工和流通销售各环节的推广应用,强化上下游追溯体系对接和信息互通共享,实现农产品“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可追溯,保障“舌尖上的安全”。
3.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建设。健全完善全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落实监管责任,构建分工明确、高效运作的工作责任体系和监管机制。建立完善市、县、乡(镇)三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实现三级检测网络“上下贯通、运行高效、参数齐全、支撑有力”。积极改造升级一批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实验室,补充完善质检机构检验检测仪器设备。全面建设市(州)级综合质检中心和县(市、区)级综合质检站。强化省级综合性质检中心的风险监测与信息预警能力建设。建立健全省市县乡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监管机构,加强属地管理和责任追究,全面落实监管责任。启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检测、认证队伍培训计划,构建一支“懂政策、懂法律、懂技术、懂管理”的复合型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监管队伍。
4.深入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监管。推进农产品产地环境、生产过程、收储运环节全链条监管。突出开展农药及农药使用专项治理,严厉打击农产品质量安全领域的违法违规行为。大力推行投入品安全使用制度和农产品生产记录制度,督促和指导农产品生产者依法、规范、科学使用农药等投入品。开展植物病虫害绿色防控与专业化统防统治。深入开展农资打假专项行动,全面推进“放心农资下乡进村”示范活动。深化监测检验,扩大农兽药残留、水产品药残、饲料及饲料添加剂等监控范围。规范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发布。加强风险监测预警能力,确保将“菜篮子”产品、大宗鲜活食用农产品纳入监测范围。加快应急体系建设,提高应急处置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