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贤集网APP入驻自媒体
吉林省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2016-2030年(五)——重大工程
(一)水土资源保护工程
1.黑土地保护治理项目。以典型黑土农区为重点,兼顾广义黑土农耕区,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结合治理保护黑土资源。重点实施深耕深松、秸秆还田、机械化保护性耕作,培肥地力,配套有机肥堆沤场,推广粮豆轮作;防治水土流失,实施改垄、修建等高地埂植物带、推进等高种植和建设防护林带等措施。开展休耕轮作试点,实施粮食产能保护与黑土地保护协调推进工程。
2.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依据永久基本农田划定,编制水稻、玉米、“粮经饲”等粮食生产核心功能区规划,整合现有建设项目,加快推进田间工程、土地整治、中低产田改造和大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推广应用先进适用耕作技术,建成集中连片、田块平整、水电路设施配套完善、耕地质量和地力等级提高、生态修复能力提升的高标准农田。到2020年,新增集中连片、旱涝保收的高标准农田1000万亩。
3.农田水利设施建设项目。在全省重点统筹推进主要江河治理、水利枢纽、重要支流治理、山洪沟治理、大中型病险水闸除险加固、应急抗旱水源等工程建设,建设完善现代化防洪抗旱减灾管理系统。积极推进新型大中型灌区建设,加快现有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更新改造老化机电设备,完善灌排体系,建立起高效利用的蓄、引、提、调相结合的供水系统,洪、涝、碱、淤兼治的排水系统,综合治理渠、沟、田、林、路。在粮食生产核心功能区重点推进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和节水灌溉工程建设。
(二)农业农村环境治理工程
1.新农村建设项目。继续实施新农村建设”千村示范、万村提升”工程。按照城镇化村、社区化村、特色化村三个层次,到”十三五”末期全省基本形成3000个具有农村产业和人口聚集的功能区作用的中心村。重点村配套建设农村道路、排污排水、庭院整治、文体场所、绿化美化亮化等,打造新农村建设精品和样板。广泛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改变农民传统生活习惯,促进农村生活垃圾资源化、减量化和无害化。
2.农业面源污染控源治理项目。在主要粮食产区,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增施有机肥,推广高效肥和化肥深施、种肥同播等技术;实施平缓型农田氮磷净化,开展沟渠整理,清挖淤泥,加固边坡,合理配置水生植物群落,配置格栅和透水坝;实施坡耕地氮磷拦截再利用,建设坡耕地生物拦截带和径流集蓄再利用设施;实施农药减量控害,推进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和绿色防控,推广高效低毒农药和高效植保机械;在农膜覆盖量大、残膜问题突出的地区,加快推广使用加厚地膜和可降解农膜,集成示范推广农田残膜捡拾、回收相关技术,建设一批农田残膜回收与再利用示范县。推进适度规模养殖,落实畜禽养殖废弃物减量化控制、无害化处理措施,加快推进资源化利用。
3.秸秆资源化综合利用项目。实施秸秆机械还田、青黄贮饲料化利用,实施秸秆固化成型燃料供热、材料化致密成型等项目;加快秸秆发酵形成育秧营养土、秸秆炭化还田等项目研制进度;配置秸秆还田深翻、秸秆粉碎、捡拾、打包等机械,建立健全秸秆收储运体系。
(三)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修复工程
1.东部森林生态修复项目。在东部农业生态圈实施长白山森林生态修复工程,大力推进森林经营工作,优化林分结构,提高森林综合效益和产出功能。研究制定国有林区改革方案,停止国有林区商业性采伐。在符合条件的25度以上农林交错带、缓坡、严重沙化耕地和重要水源地15~25度坡耕地,继续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在农民自愿的前提下植树种草。按照适地适树的原则,积极发展木本油作物。
2.中西部旱田、湿地生态系统修复项目。在西部农业生态区实施生态补水工程和绿色生态屏障工程,推进退耕还湿、退牧还林和退耕还草试点,建立和完善查干湖、松花江、月亮泡、莫莫格湿地保护区等重点湖泊、江河和湿地的生态环境保护长效机制。突出中部河源地保护,强化西部地区水环境整治。
3.中部主要农区生态环境修复治理项目。全面加强中部主要农业区、水源区面源污染防控,科学合理使用农业投入品,普及和深化测土配’方施肥,鼓励使用有机肥、生物肥料和绿肥种植;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生物农药和先进施药机械,推进病虫害统防统治和绿色防控;深入推进农田防护林更新改造工程,加快土壤污染、小流域综合治理;综合治理养殖污染,启动实施循环农业建设项目,建立“猪—沼—菜”、“玉米秸秆多元化应用”等农牧结合循环农业发展模式。
(四)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工程
在全省选择不同农业发展基础、资源禀赋、环境承载能力的区域,建设中部黑土地保护治理和江湖水源地保护治理、西部旱作区农牧业生态修复和湿地保护治理、东部坡耕地保护和森林生态保护修复等6个类型的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加强相关示范园区和示范县之间的衔接,优先在具备条件的现代农业示范区、农业科技园区和现代农业重点示范县内开展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工作。通过集成示范农业资源高效利用、环境综合治理、生态有效保护等领域先进适用技术,探索适合不同区域的农业可持续发展管理与运行机制,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农业可持续发展典型模式,打造可持续发展农业的样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