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领先的工业平台

返回贤集网 返回微头条
贤集网技术微头条APP获取

张国宝:城轨交通装备自主化发展之二

 动力火车

下载贤集网APP入驻自媒体

 张国宝:城轨交通装备自主化发展之二
国宝发言!

国宝没有家宝大!

欧洲、美国已经有了前车之鉴,他们在地铁发展高潮时,各国都搞了轨道交通车辆生产企业,像法国阿尔斯通、德国西门子等。现在高潮期过了,生产能力过剩,企业亏损,面临兼并、重组、去产能,有的已经破产关闭。我们不能重蹈覆辙。 

 

  我那时对推进国产化到了痴迷执着的程度,态度十分坚决,不容通融。法国阿尔斯通公司高管和我几次接触后虽感到我推进国产化态度坚决,但私下里和他们自己的翻译说,他是一个为自己国家利益努力的人,值得敬佩。西门子则在背后送了我一个“国产化先生”的绰号。 

 

  浦镇机车车辆厂在上海附近,这是一家在国民党统治时期就有的老企业。当时还没有长江大桥,京沪铁路在南京长江被隔成两段,长江以北叫津浦路,浦就是南京长江北岸的浦镇。浦镇作为重要的铁路站点,建有浦镇机车车辆厂,曾有不少外国专家在此工作,是个历史悠久的企业。 

 

  国务院办公厅文件[国办发(1995)60号文]下发后,我们已经把浦镇机车车辆厂作为生产城市轨道交通车辆的生产厂,正在与法国阿尔斯通进行技术合作。所以,上海没有必要另起炉灶再去建设一个生产企业,完全可以用浦镇机车车辆厂的产品。我说服上海市的同志,希望他们不要再建轨道交通车辆厂,与近在咫尺的浦镇机车车辆厂合作。上海制造业基础雄厚,凡是上海已有企业有能力为轨道交通车辆配套的零部件厂,例如空调、自动门等,尽量用上海的产品。上海的同志还是顾全大局,听从中央意见,没有再坚持上车辆厂,上海后来建设的明珠线就使用了浦镇机车车辆厂与法国阿尔斯通合作的产品。明珠线举行开通仪式时,时任上海市副市长的韩正同志还特意邀请我与他一起乘坐。 

 

  广州当时也想依托铁路机车修理厂建设轨道交通生产厂,时任市长林树森找我,我也以同样的理由说服他。林树森曾任广东省计划委员会主任,对经济全局的思维非常理解,很快放弃了在广州建轨道交通车辆厂的打算,转而积极支持国产化,采用了长春客车厂生产的地铁车辆。并将直线电机作为推进动力应用于地铁车辆。后来广州地铁还实现了全封闭的地铁站台,提高了安全性。 

 

  经过一番艰苦工作,终于说服了各城市,在全国确定了长春客车厂、青岛四方、株洲机车车辆厂和浦镇机车车辆厂4个地铁车辆生产厂,在我任内一直维持了这一格局。这样做有计划经济的色彩,到底对不对,肯定有不同看法。但我认为,在城市轨道交通车辆生产上没有像汽车一样遍地开花,产能过剩问题据说现在已经有所显现,但比起汽车、船舶、机床等行业来并不突出。实践证明,计划经济的布局和市场竞争机制的优越性,在城市轨道交通设备领域得到了较好体现。 

 

  落实城市轨道交通设备国产化,除车辆外还有许多关键的零部件,比较突出的如信号系统,这是我国产业技术的薄弱环节,早期地铁的信号系统均从国外进口。在做国产化规划开始时,我们想利用电子工业系统的优势研究机构和企业,眼光基本上还是盯着国有企业。结合南京建设地铁,我们选择原电子部14所为南京地铁配套信号系统提供商。现在信号系统已经能够国产化,北方交通大学的北京交控和卡斯科,原铁道部的通号公司都生产出了国产城轨信号系统。 

 

  地铁车辆的车体已从过去的碳钢变为不锈钢车体和挤压蜂窝状铝型材,这种车体此前我国没有生产过。开始我们也是盯着央企来实现国产化,选择最有实力的重庆西南铝加工厂研发,给予扶持,但央企最终还是没有竞争过崛起的民企。现在吉林麦达斯铝业有限公司、利源精制股份有限公司、忠旺控股有限公司、南南铝加工有限公司、明泰铝业有限公司、中铝-萨帕特种铝型材(重庆)有限公司等都能提供挤压车体铝型材了。 

 

  轨道交通设备的其他零部件,我们都安排了国产化方案。上海的法维来是车用空调的主要供应商,南京康尼公司则是车门的主要供应商。经过十几年努力,城市轨道交通设备国产化率达到了百分之九十,变进口为出口,成本价格降低了几乎一半。加上施工机具、技术进步,地铁造价也降低了近一半,这使得更多的城市大规模建设地铁成为可能。 

 

  在推进轨道交通装备国产化的过程中得到了大多数地方的认可和支持,这是国产化工作得以落实的重要因素。 

 

  1999年,原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副主任包叙定同志调任重庆市市长。当时重庆正在筹建第一条城轨交通线路,根据重庆山城的特点,他们选择单轨列车方案,当时我们国家尚未有单轨轨道交通。当时,日本东京从市内到羽田机场有一条单轨线路。我担心首次采用单轨技术,全套装备又会进口国外的,所以在包叙定市长赴任前,我对他的临别赠言竟是谈了我的担心,希望他到任重庆市长后坚持国产化的路线。他表示,他曾是机械工业部部长,搞国产化是他的任务,他会贯彻国产化方针,尽可能采用国产装备。 

 

  在轨道交通装备国产化过程中,对工厂的技术改造升级也十分重要。我曾对确定为轨道交通车辆生产厂的长春客车厂和浦镇机车车辆厂做过考察,当时长春客车厂的马厂长和浦镇机车车辆厂的蓝厂长带我参观生产车间时,我直言不讳地批评,这样的生产条件无法生产出高质量的地铁车辆。车间天窗是破的,地面肮脏油污,根本谈不上洁净度和恒温恒湿。装配车间里挖了槽,装配工站在槽里为车辆装配底盘,就像过去修理汽车一样。而在西门子车辆工厂,车间是洁净厂房,地面整洁光滑,待装配的车辆用气垫悬浮起来,工人站着甚至坐着装配车厢底盘。我还对长春客车厂的同志讲,第一汽车制造厂对长春市的经济贡献很大,相比较处于同样地位的长春客车厂,对地方的贡献和影响力就不如一汽。中国轨道交通市场这么大,长春客车厂应该为地方经济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后来,在扩大内需的国债资金中,有一块是补助企业技术改造的贴息资金,我为这几个厂都安排国债资金,进行了大规模的技术改造。 

 

  回顾20年来我国城市轨道交通事业的发展历程让人振奋,引以为豪。这里的第一条经验,正是我们国家的优势所在,既发挥社会主义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又发挥市场机制竞争的作用,有正确规划和政策,并坚决贯彻。现在有人在讨论要不要产业政策。我认为,还是一句老话: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这20年我们在城市轨道交通领域取得举世瞩目的成绩已经说明,过去我们的做法是符合我国国情、行之有效的。 

 

  第二个经验是,重大基础设施是百年大计,不能只看眼前,要有长远规划。 

 

  城市轨道交通事业的发展给我们一个启示,城市轨道交通能做到的,其他领域也同样能做到。现在高铁、船舶、通信设备等和城市轨道交通一样都已经站在世界先进行列,相信今后会有更多行业脱颖而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绝不只是梦想。 

 

  (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原副主任、国家能源局原局长张国宝在2017城轨高层论坛发言录音整理,本文略有删改) 

最新回复

还没有人回复哦,抢沙发吧~

发布回复

为您推荐

热门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