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贤集网APP入驻自媒体
> 白背飞虱对稻田常用杀虫剂的敏感性测定
刘磊磊,杨洪,金道超
(贵州大学昆虫研究所贵州山地农业病虫害重点实验室,贵阳550025)
摘要:[目的]指导白背飞虱的田间防治用药。[方法]采用稻茎浸渍法测定。[结果]吡虫啉、噻虫嗪、三唑磷、毒死蜱、溴氰菊酯、氰虫酰胺、阿维菌素、吡蚜酮、噻嗪酮对白背飞虱3龄若虫的毒力(LC50)分别为0.8637、0.7216、13.6270、6.0690、18.9654、9.7346、4.8186、12.1401、0.6289mg/L,这9种杀虫剂对白背飞虱成虫的毒力(LC50)分别为1.2255、0.9589、16.5126、3.6514、22.1269、10.9407、5.5714、13.1177、0.9452mg/L。[结论]吡虫啉、噻虫嗪和噻嗪酮对白背飞虱相对毒力极高。若虫和成虫对同种药剂敏感度无显著差异。
关键词:白背飞虱;杀虫剂;稻茎浸渍法;毒力测定
中图分类号:S482.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6-0413(2015)03-0227-04
白背飞虱Sogatellafurcifera(Horv佗th)属半翅目、飞虱科,是我国水稻生长中前期重要的迁飞害虫之一[1-3],以成虫和若虫刺吸水稻汁液。20世纪80年代以来,白背飞虱在我国各稻区的发生面积和大发生频次增加,给水稻生产造成严重损失[4]。2009年7月29日到8月20日,云南彝良白背飞虱单灯虫量居高不下,几乎每天都是数万头甚至数十万头。7月31日高达116万头[3],白背飞虱严重危害时造成水稻减产,甚至颗粒无收。白背飞虱还是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主要传播媒介,该虫本身也是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毒的寄主[5],在没有研发出防治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有效药剂之前,防治白背飞虱是预防控制该病毒病蔓延危害的最重要的措施[6]。
长期以来,化学防治一直是控制稻飞虱的重要途径,但化学药剂的长期大量不合理使用等原因导致稻飞虱对多种杀虫剂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抗药性[7-10]和环境的污染等问题。目前,吡啶亚甲胺类药剂吡蚜酮、新烟碱类药剂噻虫嗪等、昆虫生长调节剂噻嗪酮、苯基吡唑类药剂氟虫腈被推荐为防治稻飞虱的新型药剂品种,而常规有机磷类及氨基甲酸酯类药剂可作为上述药剂的轮换品种[11]。不同药剂本身的性质、作用机理及防治对象等不尽相同,而室内害虫的敏感性测定是研究稻飞虱大田防治和田间抗药性的前提。本研究选取稻田常用的7类9种杀虫剂,采用稻茎浸渍法测定这些杀虫剂对白背飞虱3龄若虫以及成虫的毒力,旨在了解白背飞虱室内相对敏感种群对不同类型药剂的敏感性,以期为田间白背飞虱的防治和抗药性的监测提供一定的参考。
1·材料与方法
1.1供试昆虫
白背飞虱相对敏感品系:2010年采集于贵阳市花溪区水稻田,室内不接触药剂的条件下水稻TN1多代饲养至今。饲养条件为温度(25±1)℃,光照周期为16L颐8D,室内饲养较少出现短翅型白背飞虱。选用足量的龄期一致的3龄若虫和长翅型成虫进行毒力测定。
1.2供试药剂
96.4%吡虫啉原药(烟碱类),95.6%毒死蜱原药(有机磷类),98%氰虫酰胺原药(酰胺类)和83.6%三唑磷原药(有机磷类),广西田园生化股份有限公司;96%噻虫嗪原药(烟碱类),南京盼丰化工有限公司;98%溴氰菊酯原药(菊酯类),上海优权实业有限公司;97%噻嗪酮原药(杂环类),广西平乐农药厂;96.4%阿维菌素原药(大环内酯类),山东齐发药业有限公司;95.25%吡蚜酮原药(三嗪酮类),上虞市银邦化工有限公司。
1.3供试水稻品种
TN1水稻品种,盆中播种15~30d后移栽于带隔离笼的水稻田中,生长至分蘖期,供测定和饲养白背飞虱用,水稻培养稻苗整个过程中用饲养笼中隔离饲养以保证为无虫健康水稻。
1.4生物测定方法
采用稻茎浸渍法[12]分别测定白背飞虱3龄若虫和成虫对7类9种常用、新型杀虫剂的敏感性。在万分之一电子天秤上准确称取药剂,用丙酮稀释成一定质量浓度的母液,再用蒸馏水按等比稀释成5~6个系列质量浓度;连根挖取健壮一致的分蘖盛期至孕穗初期的稻株,洗净,剪成约10cm长的连根稻茎,3株1组,于阴凉处晾至表面无水痕,将稻茎按药液质量浓度由低到高的顺序浸泡30s,以蒸馏水为对照;取出后晾干,以浸湿的脱脂棉包住稻株根部放入培养杯中;挑取龄期一致的3龄若虫或刚羽化成虫,放入培养杯(大口试剂瓶:容量500mL,高165mm,底径80mm,瓶口径58mm)中,每杯20头,剔除机械死伤供试虫,每质量浓度重复5次。接虫后放入温度为(25±1)℃、光周期L颐D=16L颐8D的恒温培养箱中培养。处理后注意保持稻茎根部脱脂棉湿润,防稻茎干枯,72h后检查各药剂处理后死亡虫数,昆虫生长调节类药剂噻嗪酮120h后检查死虫数。
1.5计算方法
用SPSS软件的Probit模拟拟合毒理回归方程,计算各种药剂对白背飞虱的LC50值和95%置信区间。以LC50值最小的药剂为标准药剂,其相对毒力指数为1,用测试药剂的LC50值除以标准药剂的LC50值求得该测试药剂的相对毒力指数,相对毒力指数可以直观反映白背飞虱对供试药剂的敏感度,相对毒力指数越高,敏感性越低。
2·结果与分析
2.17类9种杀虫剂对白背飞虱3龄若虫的毒力
采用稻茎浸渍法对机磷类、大环内酯类、烟碱类、杂环类、三嗪酮类、酰胺类和菊酯类等7类9种杀虫剂对白背飞虱3龄若虫敏感品系的毒力测定结果(见表1)表明:9种杀虫剂对白背飞虱3龄若虫的毒力次序为噻嗪酮>噻虫嗪>吡虫啉>阿维菌素>毒死蜱>氰虫酰胺>吡蚜酮>三唑磷>溴氰菊酯。9种杀虫剂对白背飞虱敏感品系3龄若虫的毒力最高为噻嗪酮,毒力最低为溴氰菊酯。
若以LC50值的95%置信区间是否叠作为判断不同药剂之间毒力是否显著的标准[13-14],杂环类杀虫剂噻嗪酮与烟碱类杀虫剂噻虫嗪之间毒力差异不显著,烟碱类2种杀虫剂噻虫嗪、吡虫啉之间无显著差异,大环内酯类杀虫剂阿维菌素与有机磷类杀虫剂毒死蜱无显著差异,酰胺类药剂氰虫酰胺与三嗪酮类药剂吡蚜酮无明显差异,吡蚜酮与有机磷药剂三唑磷无明显差异,三唑磷与菊酯类杀虫剂溴氰菊酯无显著差异。
2.27类9种杀虫剂对白背飞虱成虫的毒力
采用稻茎浸渍法测定机磷类、大环内酯类、烟碱类、杂环类、三嗪酮类、酰胺类和菊酯类等7类9种杀虫剂对白背飞虱成虫敏感品系的毒力结果(见表2)表明,9种杀虫剂对白背飞虱成虫的毒力次序为噻嗪酮>噻虫嗪>吡虫啉>毒死蜱>阿维菌素>氰虫酰胺>吡蚜酮>三唑磷>溴氰菊酯。毒力最高为噻嗪酮,毒力最低为溴氰菊酯。若以LC50值的95%置信区间是否有重叠作为判断不同药剂之间毒力是否显著的标准,除大环内酯类杀虫剂阿维菌素与有机磷类杀虫剂毒死蜱存在差异,有机磷药剂三唑磷与菊酯类药剂溴氰菊酯存在差异外,其他药剂之间的差异性与3龄若虫类似。
2.3白背飞虱3龄若虫和成虫对9种杀虫剂敏感性比较
9种杀虫剂对白背飞虱3龄若虫和成虫作用后,除三唑磷外,若虫和成虫LC50值的95%的置信区间均有重叠(见图1),即表明若虫和成虫对杀虫的敏感性差异不大。白背飞虱对9种杀虫剂的相对毒力测定表明:白背飞虱3龄若虫和成虫对吡虫啉、噻虫嗪和噻嗪酮的相对敏感度高,对毒死蜱、氰虫酰胺和阿维菌素的敏感度较高,对三唑磷、溴氰菊酯和吡蚜酮的敏感度很低,在9种供试药剂中白背飞虱3龄若虫和成虫对菊酯类杀虫剂溴氰菊酯对敏感度最低,3龄若虫相对毒力指数可达30.1565,成虫的相对毒力指数达23.4098。
3·讨论
本研究以稻茎浸渍法测定稻田常用9种杀虫剂对白背飞虱成虫和若虫的毒力,与国内相关文献报道的点滴法[15-16]、药膜法[17]等方法对供试昆虫的测定略有不同,如噻嗪酮是一种抑制昆虫表皮几丁质合成的生长调节剂,导致昆虫在蜕皮过程中死亡,噻嗪酮作用比较缓慢,处理的褐飞虱若虫要在处理后3~5d才能因蜕皮困难最终表现出致死作用[18]。因此点滴法和药膜法不能反映出药剂的渗透或内吸活性。庄永林等[12]报道的稻茎浸渍法类似模拟田间施药后害虫取食或活动受药中毒的情形,可以真实反映药剂对白背飞虱的杀虫活性,目前已作为稻飞虱毒力测定的常用方法。
自2005年我国首次报道田间褐飞虱种群对吡虫啉产生明显的抗药性后,生产中要求暂停使用吡虫啉防治褐飞虱。褐飞虱和白背飞虱在田间通常混合发生,在水稻生长前期以白背飞虱为主[19]。本研究中吡虫啉对白背飞虱的3龄若虫和成虫毒力的LC50值分别为0.8637、1.2255mg/L,在所使用的9种杀虫剂中敏感度很高。本研究显示,噻虫嗪无论是对白背飞虱3龄若虫还是成虫都表现很高的毒力,该药剂相对毒力指数分别为1.1474(3龄若虫)和1.0145(成虫),2种药剂的敏感度极为接近。而噻嗪酮作用比较缓慢,但其对昆虫作用机理区别于吡虫啉和噻虫嗪,因此在水稻生长前期可以选用吡虫啉防治白背飞虱,同时噻虫嗪和噻嗪酮可作为轮换药剂。本研究结果显示毒死蜱、阿维菌素、吡蚜酮对白背飞虱成虫和若虫均具有较高活性,毒死蜱是我国规划用于替代高毒有机磷农药品种之一,速效性好,常单用或与吡虫啉等混用,据报道阿维菌素除了与其类似物具有交互抗性外,与其他大多数农药都没有明显的交互抗性[20],而吡蚜酮作为替代药剂完全可以满足白背飞虱防治的需要,在白背飞虱防治中占有重要地位[21],通常白背飞虱和褐飞虱混合发生,在实际水稻害虫防治中这3种药剂可以作为稻飞虱防治的备选药剂。三唑磷、氰虫酰胺和溴氰菊酯在水稻生产中主要用来防治鳞翅目害虫,对非靶标昆虫白背飞虱的毒力均不高,对白背飞虱3龄若虫(对成虫无差异)LC50值分别为13.6270、9.7346、18.9654mg/L,本研究测定白背飞虱对这3种药剂的敏感性,可为研究这3类药剂对非靶标害虫稻飞虱的胁迫提供参考。
化学防治在相当长时期内仍是防治白背飞虱最主要的措施,具有其他防治措施不具备的快速高效的特点,但可能造成害虫的敏感度降低、害虫再猖獗、环境污染等问题。本研究主要针对稻田害虫防治中的常用新型7类9种杀虫剂进行室内毒力测定,以期为田间用药提供参考。在实际害虫防治中水稻龄期、害虫种类、大田环境与室内大相径庭,除了进行必要的大田药效试验以外,还需根据实际情况对白背飞虱的为害程度和敏感性进行监测。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