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贤集网APP入驻自媒体
广东海警一支队12日对外发布,该支队联合珠海拱北海关等多个单位在珠海侦破了一起走私固体废物进境案,查获了涉嫌走私“洋垃圾”船只4艘,嫌疑人8名,拉开了今年在粤港澳辖区打击走私“洋垃圾”专项行动序幕。
屈指算来,“洋垃圾”进入中国已有30多年历史,在“全盛时期”,我国一度坐上了全球废弃物进口国的头把交椅。比如,公开数据显示,全球80%的电子垃圾,流入亚洲,中国接收了其中的90%。为此,我国宣布从2017年9月起禁止进口4大类24种固体废物,取得了立竿见影的成效,有的国家因此出现了垃圾堆积如山的窘况。英国星巴克咖啡甚至应声提价,让消费者分担废物处理费用。
客观地说,废物回收是资源循环利用的过程,“洋垃圾”进入中国也是市场行为,问题是,一方面处理过程失当,粗暴焚烧、手工破碎、浓酸处理是常规做法,拆解过程中所产生的废气、飞灰、碎片、焚烧残渣和酸洗废水等,不经过清洁化处理,采取原始的倾倒方式直接排放,焚烧过程还会产生一系列卤代二噁英,很多有害物质随之进入环境。这种处理方式造成严重的负外部效应,造成环境压力。另一方面,国内的“土垃圾”得不到有效处理,“垃圾围城”现象较为突出。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大中城市生活垃圾产生量约为1.856亿吨,而其中大部分的固废没有得到再利用。双重压力之下,我国禁止进口24种固体废物可谓顺理成章。
禁令之下,“洋垃圾”进口生意转入地下,原因何在?还是一个“利”字,以废塑料为例,此前报道称,进口废塑料一吨约为1400元,而收购国内的废塑料一吨却要5000元。主要原因是,我国尚未建立完善的垃圾回收体系,废物回收主要靠小商小贩完成,居民垃圾分类意识还未普及,导致国内固体废物中往往是生活垃圾、废纸塑料、石头沙子甚至医疗垃圾掺杂一起,回收分拣既费时又费力,极大增加了成本支出。
打击“洋垃圾”走私,宜疏堵结合。堵的方面,要对走私、非法处置、非法经营“洋垃圾”等违法行为开展全链条打击;需海关、公安、边防、海警、商务、检验检疫等部门紧密配合,形成执法联动机制,提升打击效率;在打击“洋垃圾”走私者的同时,还要落实使用“洋垃圾”企业的责任,对进口固体废物加工利用企业进行有效监管和专项稽查;将禁止“洋垃圾”入境纳入环境保护督察,形成高压态势,推动各地方、各部门责任落到实处。
疏的方面,要提高国内垃圾的分类、分拣、回收加工、循环再利用能力,使垃圾废物变成产品或转化为可供再利用的二次原料,减少对“洋垃圾”的依赖。解决好自己的垃圾分类及废物再生利用问题,才是长远之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