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药师兜:本次海外最新成果,靠的也不是新型硬件设备,而是团队在语言解码领域方法的创新和突破,瞄准简单却实用的说话场景。相比硬件设备,临床医学、脑科学、人工智能、工程学的扎实基础和多学科交叉、产学研间的紧密协作,结合临床需求的紧迫程度,才是哪个系统能率先落地的关键因素。
下载贤集网APP入驻自媒体
18年前,年仅30岁的Ann Johnson遭遇了严重的中风,当时她是一名数学老师、排球教练以及一个婴儿的母亲,从此失去了运动和语言能力。 在她女儿的记忆里,从没有过母亲说话的声音——直到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等机构的学者将一块芯片植入了Ann Johnson的大脑皮层。接受植入后,当她默念句子时,屏幕上的AI替身会帮她发出“她自己的”声音,并展示微笑、嘟嘴、悲伤等等那些Ann Johnson努力想传达的表情。 8月23日,《自然》杂志发布了这项壮举,这也是人类有史以来首次直接根据大脑信号,合成语音和面部表情,它标志着脑机接口应用史上的又一里程碑。领导这一研究的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神经外科教授Edward Chang说,“我们只是想恢复人们的本来面目。” 在脑机接口领域,近年来多个机构陆续发布重磅成果。人工智能帮助瘫痪人士恢复基础的日常活动,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正高级工程师李骁健告诉“医学界”,“走得快的话,全球预计在2030年前就会有系统率先申报上市。” 从Ann Johnson 的上述经历来看,“读心算法”的落地已并非天方夜谭。在价格方面,“不算手术、护理等医疗开销,全套植入硬件设备成本最低可控制在5万元人民币之内。”李骁健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