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贤集网APP入驻自媒体
柔性制造系统 F M S 简介
8 0 年代以来,在工业化 家中,柔性制造系统作为迈向工厂自动化的第一步,
己获得了实际的应用。它的应用, 圆满地解决了机械制造高自动化和高柔性之间
的矛盾。
一、柔性自动化的兴起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类社会对产品的功能与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产品
更新换代的周期越来越短,产品的复杂程度也随之增高,传统的大批量生产方式
受到了挑战。 种挑战不仅对中小企业形成了威胁,而且也困扰着
国有大中型企业。因为,在大批量生产方式中,柔性和生产率 相
互矛盾的。众所周知,只有品种单一、批量大、设备专用、工艺稳定、效率高,
才能构成规模经济效益;反之,多品种、小批量生产,设备的专用性低,在加工
形式相似的情况下,频繁的调整工夹具,工艺稳定难度增大,生产效率势必受到
影响。 为了同时提高制造工业的柔性和生产效率, 使之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前提下,
缩短产品生产周期,降低产品成本,是终使中小批量生产能与大批量生产抗衡,
柔性自动化系统便应运而生。
自从 1 9 5 4 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第一台数字控制铣床诞生后,7 0 年代初柔性
自动化进入了生产实用阶段。几十年来,从单台数控机床的应用逐渐发展到加工
中心、柔性制造单元、柔性制造系统和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使柔性自动化得到
了迅速发展。
二、柔性制造系统的类型与构成
柔性制造系统的类型
柔性制造是指在计算机支持下,能适应加工对象变化的制造系统。柔性制造
系统有以下三种类型:
柔性制造单元
柔性制造单元由一台或数台数控机床或加工中心构成的加工单元。 该单元根
据需要可以自动更换刀具和夹具,加工不同的工件。柔性制造单元适合加工形状
复杂,加工工序简单,加工工时较 ,批量小的零件。它有较大的设备柔性,但
人员和加工柔性低。
柔性制造系统
柔性制造系统是以数控机床或加工中心为基础, 配以物料传送装置组成的生
产系统。该系统由电子计算机实现自动控制,能在不停机的情况下,满足多品种
的加工。柔性制造系统适合加工形状复杂,加工工序多,批量大的零件。其加工
和物料传送柔性大,但人员柔性仍然较低。
柔性自动生产线
柔性自动生产线是把多台可以调整的机床(多为专用机床)联结起来, 配以自
动运送装置组成的生产线。该生产线可以加工批量较大的不同规格零件。柔性程
度低的柔性自动生产线,在性能上接近大批量生产用的自动生产线;柔性程度高
的柔性自动生产线,则接近于小批量、多品种生产用的柔性制造系统。
柔性制造系统的构成
就机械制造业的柔性制造系统而言,其基本组成部分有:
自动加工系统
自动加工系统,指以成组技术为基础,把外形尺寸(形状不必完全一致)、重
量大致相似, 材料相同,工艺相似的零件集中在一台或数台数控机床或专用机床
等设备上加工的系统。
物流系统
物流系统,指由多种运输装置构成,如传送带、轨道一转盘以及机械手等,
完成工件、刀具等的供给与传送的系统,它是柔性制造系统主要的组成部分。
信息系统
信息系统,指对加工和运输过程中所需各种信息收集、处理、反馈,并通过
电子计算机或其他控制装置(液压、气压装置等), 对机床或运输设备实行分级控
制的系统。
软件系统
软件系统, 指保证柔性制造系统用电子计算机进行有效管理的必不可少的组
成部分。它包括设计、规划、生产控制和系统监督等软件。柔性制造系统适合于
年产量 1 0 0 0 ~1 0 0 , 0 0 0 件之间的中小批量生产。
三、柔性制造系统的优点与发展趋势
柔性制造系统的优点
柔性制造系统是一种技术复杂、高度自动化的系统,它将微电子学、计算机和系统工程
等技术有机地结合起来, 理想和圆满地解决了机械制造高自动化与高柔性化之间的矛盾。 具
体优点如下。
第一,设备利用率高。一组机床编入柔性制造系统后,产量比这组机床在分散单机作业
时的产量提高数倍。
第二,在制品减少 80%左右。
第三,生产能力相对稳定。自动加工系统由一自或多台机床组成,发生故障时,有降级
运转的能力,物料传送系统也有自行绕过故障机床的能力。
第四,产品质量高。零件在加工过程中,装卸一次完成,加工精度嵩,加工形式稳定。
第五,运行灵活。有些柔性制造系统的检验、装卡和维护工作可在第一班完成,第二、
第三班可在无人照看下正常生产。 在理想的柔性制造系统中, 其监控系统还能处理诸如刀具
的磨损调换、物流的堵塞疏通等运行过程中不可预料的问题。
第六,产品应变能力大。刀具、夹具及物料运输装置具有可调性,且系统平面布置合理,
便于增减设备,满足市场需要。
柔性制造系统的发展趋势
柔性制造系统的发展趋势大致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与计算机辅助设计扣辅助制造系统
相结合,利用原有产品系列的典型工艺资料, 组合设计不同模块, 构成各种不同形式的具有
物料流和信息流的模块化柔性系统。 另一方面是实现从产品决策、 产品设计、生产到销售的
整个生产过程自动化, 特别是管理层次自动化的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 在这个大系统中, 柔
性制造系统只是它的一个组成部分。
模块化的柔性制造系统
为了保证系统工作的可靠性和经济性,可将其主要组成部分标准化和模块化。加工件的
输送模块,有感应线导轨小车输送和有轨小车输送; 刀具的输送和调换模块, 有刀具交换机
器人和与工件共用输送小车的刀盒输送方式等。 利用不同的模块组合, 构成不同形式的具有
物料流和信息流的柔性制造系统, 自动地完成不同要求的全部加工过程。 图 1 是典型模块化
柔性制造系统特征图。 由图 1 可见,刀具的供给方式、 工件的输送存储和交换方式, 是影响
系统复杂程度的最大因素。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
据统计,从 1870~1970年的 100年中,加工过程的效率提高了 2000%,而生产管理的效
率只提高了 80%,产品设计的效率仅提高了 20%左右。显然,后两种的效率已成为进一步
发展生产的制约因素。 因此,制造技术的发展就不能局限在车间制造过程的自动化, 而要全
面实现从生产决策、 产品设计到销售的整个生产过程的自动化, 特别是管理层次工作的自动
化。这样集成的一个完整的生产系统就是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 (CIMS)。
CIMS 的主要特征是集成化与智能化。 集成化即自动化的广度, 它把系统的空间扩展到市
场、产品设计、加工制造、检验、销售和为用户眼务等全部过程;智能化的自动化朝深度,
不仅包含物料流的自动化,而且还包括信息流的自动化。
通过管理信息系统掌握扔连接各部门的信息。 虚框内是产品制造过程的信息
流。 生产活动的信息源来自生产对象——产品的订货。根据用户对产品功能的要
求,C A D ( 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提供有关产品的全部信息和数据。产品原始数据
是企业生产活动初始的信息源, 所以, 智能化的 C A D 系统是 C I M S 的基础。 C A P P ( 计
算机辅助工艺过程设计)系统不仅要编制工艺规程,设计工夹量具,确定工时和
工序费用,还要与 C A M ( 计算机辅助制造)系统连接,为数控机床提供工艺数据,
为生产计划、作业调度、质量管理和成本核算提供数据,井将诸如制造可能性和
成本等信息反馈至 C A D 系统,生产计划与控制系统是全厂的生产指挥枢纽。为使
第三班可在无人照看下正常生产。 在理想的柔性制造系统中, 其监控系统还能处理诸如刀具
的磨损调换、物流的堵塞疏通等运行过程中不可预料的问题。
第六,产品应变能力大。刀具、夹具及物料运输装置具有可调性,且系统平面布置合理,
便于增减设备,满足市场需要。
柔性制造系统的发展趋势
柔性制造系统的发展趋势大致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与计算机辅助设计扣辅助制造系统
相结合,利用原有产品系列的典型工艺资料, 组合设计不同模块, 构成各种不同形式的具有
物料流和信息流的模块化柔性系统。 另一方面是实现从产品决策、 产品设计、生产到销售的
整个生产过程自动化, 特别是管理层次自动化的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 在这个大系统中, 柔
性制造系统只是它的一个组成部分。
模块化的柔性制造系统
为了保证系统工作的可靠性和经济性,可将其主要组成部分标准化和模块化。加工件的
输送模块,有感应线导轨小车输送和有轨小车输送; 刀具的输送和调换模块, 有刀具交换机
器人和与工件共用输送小车的刀盒输送方式等。 利用不同的模块组合, 构成不同形式的具有
物料流和信息流的柔性制造系统, 自动地完成不同要求的全部加工过程。 图 1 是典型模块化
柔性制造系统特征图。 由图 1 可见,刀具的供给方式、 工件的输送存储和交换方式, 是影响
系统复杂程度的最大因素。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
据统计,从 1870~1970年的 100年中,加工过程的效率提高了 2000%,而生产管理的效
率只提高了 80%,产品设计的效率仅提高了 20%左右。显然,后两种的效率已成为进一步
发展生产的制约因素。 因此,制造技术的发展就不能局限在车间制造过程的自动化, 而要全
面实现从生产决策、 产品设计到销售的整个生产过程的自动化, 特别是管理层次工作的自动
化。这样集成的一个完整的生产系统就是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 (CIMS)。
CIMS 的主要特征是集成化与智能化。 集成化即自动化的广度, 它把系统的空间扩展到市
场、产品设计、加工制造、检验、销售和为用户眼务等全部过程;智能化的自动化朝深度,
不仅包含物料流的自动化,而且还包括信息流的自动化。
通过管理信息系统掌握扔连接各部门的信息。 虚框内是产品制造过程的信息
流。 生产活动的信息源来自生产对象——产品的订货。根据用户对产品功能的要
求,C A D ( 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提供有关产品的全部信息和数据。产品原始数据
是企业生产活动初始的信息源, 所以, 智能化的 C A D 系统是 C I M S 的基础。 C A P P ( 计
算机辅助工艺过程设计)系统不仅要编制工艺规程,设计工夹量具,确定工时和
工序费用,还要与 C A M ( 计算机辅助制造)系统连接,为数控机床提供工艺数据,
为生产计划、作业调度、质量管理和成本核算提供数据,井将诸如制造可能性和
成本等信息反馈至 C A D 系统,生产计划与控制系统是全厂的生产指挥枢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