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领先的工业平台

返回贤集网 返回微头条
贤集网技术微头条APP获取

浅析三唑类杀菌剂在水稻上的药害及安全使用

 曾德智

下载贤集网APP入驻自媒体

浅析三唑类杀菌剂在水稻上的药害及安全使用
文/叶新(建阳市崇雒农技站)
【内容摘要】:近年来,三唑类杀菌剂的发展及应用非常迅速,目前已成为使用量最大的杀菌剂,其单剂与复配剂已成为防治水稻稻瘟病、纹枯病、稻曲病的重要药剂,但三唑类杀菌剂如果使用方法掌握不好,反而因用药方法欠妥而容易发生药害,因此,笔者就三唑类杀菌剂在水稻生产应用中的药害原因进行浅析并提出安全使用方法。
【关键词】:三唑类杀菌剂水稻药害安全使用
福建省建阳市是全国商品粮基地县,常年种植水稻面积达0.178万公顷,目前,建阳市水稻病害种类主要有稻瘟病、纹枯病、稻曲病等。甬优系列品种近几年在建阳大面积种植,纹枯病、稻曲病病害比较流行,由于常规药剂井岗霉素、多菌灵、甲基硫菌灵使用多年,抗药性增强,防治效果不佳,而三唑类杀菌剂具有杀菌谱广、活性高、杀菌速度快、持效期长、内吸传导强等特点,目前已成为使用量最大的杀菌剂,其单剂与复配剂已成为防治水稻稻瘟病、纹枯病、稻曲病的重要药剂,从实际防治效果来看,防效突出,但三唑类杀菌剂如果使用方法掌握不好,反而因用药方法欠妥而容易发生药害,主要表现为产生包颈,影响水稻正常抽穗和结实。
一、药害产生原因及分析
(一)用药时期不当:三唑类杀菌剂的杀菌机理,主要是通过抑制真菌体内麦角甾醇的生物合成而发挥作用,这些药剂对水稻等农作物体内赤霉素的形成会产生抑制作用,从而抑制水稻等作物的生长发育。根据有关资料,不同的三唑类杀菌剂对作物生长的抑制作用有差异,水稻上常用的三唑类杀菌剂对水稻的生长抑制作用如下:苯醚甲环唑<已唑醇<丙环唑<戊唑醇<烯唑醇。而部分农户在防治纹枯病、稻曲病时,没有掌握好用药时期,在水稻孕穗前期(在水稻破口前10-15天之前)就使用三唑类杀菌剂,容易导致叶片短小,出现水稻不能正常抽穗和灌浆,造成减产甚至绝收。
(二)与多种农药混用、用药剂量高、在短期内连续使用:根据对三唑类杀菌剂使用调查,近年来纹枯病、稻曲病病害比较流行,由于常规药剂井岗霉素、多菌灵、甲基硫菌灵使用多年,抗药性增强,防治效果不佳,农户担心病害难控制,因而经常三唑类杀菌剂单剂或复配剂与多种农药混用、用药量增加、用水量不足,加重药害的发生。如本乡有一农户分别在水稻孕穗前期、破口期连续使用禾技(75%戊唑醇•嘧菌酯)30克/亩与三环唑、敌敌畏、三唑磷混合使用,导致3亩左右的Ⅱ优1698杂交籼稻受到药害,不能正常抽穗;原因是该农户在不宜使用时期超量、重复使用三唑类杀菌剂复配剂禾技,而且与对水稻生长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三环唑混用,还加入有机磷农药敌敌畏、三唑磷混合使用;根据有关资料,三唑类杀菌剂复配剂禾技是50%戊唑醇+25%嘧菌酯的复配剂,而含嘧菌酯成分的农药不宜与有机磷农药或有机硅混合使用,容易加重药害的发生。
(三)因气候因素、不同品种使用不当:不同的水稻品种对三唑类杀菌剂的敏感性有差异,粳稻品种比籼稻品种敏感。根据田间调查,发生药害的往往是中晚熟粳稻品种,如有的农户用烯唑醇的同系物多效唑处理早稻秧苗,多效唑属中等残留性药剂,多效唑在土壤中半衰期半年到一年,会造成后茬粳稻秧苗僵化;或有的农户为了省事,不同的粳稻、籼稻品种生育期不同,抽穗期不同,安排在同一时间使用三唑类杀菌剂防治,有的能正常抽穗,有的就抽不了穗,掌握好三唑类杀菌剂喷药时间的,水稻就增产,否则就造成减产。另外低温寡照的气候条件也是诱发药害的因素,受到药害的田块,往往发生在山垅田、冷烂锈水田,水稻整个生育期低温寡照,水稻抗性差,有些农民在低温的时候,在生产上盲目增加唑类杀菌剂的用量,影响水稻正常抽穗拔节,诱发了药害的发生。
二、三唑类杀菌剂在水稻上的安全使用方法
(一)掌握用药时期及使用剂量。在水稻拔节前或拔节初期使用,这一时期水稻纹枯病一般处于发病初期,按正常剂量或者适当加量使用这些药剂,不仅对纹枯病有良好的防效,还能抑制基部节间拔长,防止后期倒伏,而对水稻抽穗一般没有不良影响。在水稻上部三个拔长节间拔长期,即使使用烯唑醇(在水稻幼穗开始分化不推荐使用)、戊唑醇等抑制生长作用较强的药剂,只要注意不超量用药或者在短期内反复用药,通常不会影响水稻正常抽穗和结实。矮秆水稻品种以及一些有轻微包颈现象的粳稻品种,其体内赤霉素合成能力较弱,在其抽穗前的上部两个节间拔长期,应特别注意控制唑类杀菌剂的用量,不能超量用药,也不要在短期内反复用药。按推荐剂量正常使用唑类杀菌剂单剂,两次用药间隔期宜在1周以上;一般在水稻整个生育期用药2次,不超过3次,但用量过大时会过度抑制水稻生长,使生育进程相应推迟。尤其是在水稻抽穗前期,过量或短期内反复使用这些药,易使水稻抽穗困难造成“包颈”现象。
(二)避免多种农药混用、高剂量用药、在短期内连续使用。如已唑醇、烯唑醇、戊唑醇、丙环唑与对水稻生长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三环唑(抑制作用不是很强)等药混用时,可能加重对水稻生长的抑制,特别是在水稻抽穗前混用。在水稻抽穗前三唑类杀菌剂单剂与复配剂避免交互混用,高剂量用药、在短期内连续使用,如生产需要,应与对生长抑制作用较弱的药混用,三唑类杀菌剂单剂与复配剂需要混用一定要控制用药剂量,禁止与碱性农药混用,否则可能影响抽穗和结实。
(三)避免在低温阴雨天气对三唑类杀菌剂敏感的水稻品种用药。对于生育期长的中晚熟品种,特别是对三唑类杀菌剂较敏感的粳稻品种,如在抽穗前后遇低温阴雨天气,特别是整个生育期低温寡照,应避免使用三唑类杀菌剂,否则影响水稻正常抽穗拔节,诱发了药害的发生。
(四)发生药害的解救方法措施。唑类杀菌剂主要通过抑制作物体内赤霉酸的形成而对作物生长产生抑制作用。不当使用唑类杀菌剂对水稻生长造成抑制,均会使水稻生育进程延缓,严重时可导致水稻不能正常抽穗和结实。发生药害后,通过适量喷施细胞分裂素、赤霉酸或芸苔素内酯等生长调节剂,能迅速缓解药害,促进水稻恢复生长。在拔节初期施药,如果是暂时的生长受抑制,如施用丙环唑对水稻造成轻度药害,对水稻的抑制作用一般在7天左右,会逐渐缓解,不会对以后的抽穗和灌浆结实造成太大的不良影响,不要采取喷施生长调节剂的方法促进水稻生长,否则可能导致水稻上部节间过度拔长,容易折断和倒伏。如果水稻抽穗期出现比较明显的抽穗缓慢现象,要根据具体情况采取喷施生长调节剂的方法(在当地农技部门的指导下进行)促进水稻生长,保证水稻正常抽穗和结实。
总之,三唑类杀菌剂具有杀菌谱广、活性高、杀菌速度快、持效期长、内吸传导强等特点,其单剂与复配剂已成为防治水稻稻瘟病、纹枯病、稻曲病的重要药剂,从实际防治效果来看,防效突出,因此,在推广应用的同时,只要注意科学合理用药,在保证良好的防治效果的同时,且能显著提高水稻结实率、千粒重,增产效果明显,在生产上建议与其它杀菌剂交互使用。

最新回复

还没有人回复哦,抢沙发吧~

发布回复

为您推荐

热门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