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贤集网APP入驻自媒体
1、染料。染料(有机)是一类能将其他基质染成一定颜色的有色有机化合物,大部份染料是为纺织染色而研发的。选作铝阳极氧化膜染色的染料应具优良的使用性能,如水中溶解性好,对水质不敏感,能在室温下染色,最好不需调节PH值,上色快而均匀,对封闭要求不苛刻等,最好是各种条件都能满足的"傻瓜"染料。由于铝阳极氧化膜壁呈正电性,所以染料应优先选择显负电性的阴离子型染料,同时要求有较好的耐光性,色泽鲜艳与阳极氧化膜吸附牢固的特点。一般地,染料分子中具有磺酸基、水杨酸基、羧酸基、羟基,硝基等,是可以用于阳极氧化膜染色的必要条件。 2、染色液的配制。配制时称取计算量的有机染料,先用少量热蒸馏水或去离子水调成糊状,再取10倍量的热水边搅拌边加入到糊浆内,必要时加热煮沸30min,直至完全溶解为止,染料溶解时加热到足够高温度很重要,有时染色发花往往就是染料溶解不充分造成的。此时将染液加热处理,发花现象就会消失。 3、染液成分含量。工业用染料是原染料经过混合,研磨,调色及加助剂等商品化加工后的产品,实际上所有染料都是混合物,由于各种染料上染速率有差别,染液使用一段时间后.其中各成分的含量就可能发生变化,导致染色产品出现颜色偏差。 进行染料调配拼色时,理论上要求用同一类型染料调配,只有染料亲和力,扩散力,坚牢度和耐晒度等性能相似,上染速度相近的同一类染料拼色时才能保证良好的染色质量。但在实际应用中,往往只考虑颜色是否符合要求,没有注意其他性能的匹配,因此很多混合染液的成分容易发生变化,造成颜色不稳定,染液维护困难。 4、确定染液中的主要成分,可以用分光光度法,分光光度法测定单一染料效果较好,但由于其灵敏度和精确度的限制,对于调色光的微量成分的测定,结果难能满足应用要求;测定混合染液时,混合成分比例接近时测量准确度较好,而对于比例相差较大的,准确度不高。 5、染液温度。染色可冷染或热染,这主要根据染料的性质及工艺要求而定,染色温度一般可控制在25-60℃,以50-60℃最佳,实际生产中为了降低生产成本和易于控制颜色,往往采用室温染色(20℃以上),这对于大多数染料是可行的,但也有少数染料特别是一些混合染料,常温染色与加温染色的颜色相差很大,有时常温染色会得到怪怪的颜色,而且不均匀,这可能是由于染料在较低温度下形成了分子聚合体,使得各成分不能混合均匀。 由于温度高有利于化学吸附,因此也有利于色牢度。 6、染液PH值。水中有机物的分子离解度和络离子配位数都与PH值有关,即使采用同一种染料,由于染液的PH值不同,会变成完全不同的物质,使染色的色调和耐晒度等发生变化,对于大多数染料来说,最佳染色PH值范围为5-6. 7、染色时间.染色时间通常为5~15min,染浅色时间短到2~3min也可,但是时间太短时,只能染成浅色,且易褪色,还会影响耐晒度。倒不如采用低浓度的染液,延长染色时间。同时,相对长些染色时间有利于减少色差。 8、染液中杂质离子的影响 硬水中的阳离子和阴离子都对染色产生不利影响,如果染液采用去离子水配制,寿命一般很长,但在实际生产中不可避免地会混进其他杂质,影响染液的性能。 由于各种原因,染液难免混入硫酸盐,少量硫酸盐不会有明显影响,但带进硫酸盐太多(1g/L 以上)会使染色明显减慢。这种影响随染料离子中磺酸基团数量的增加而增加。 染液中混进氯化物时,由于氯离子很小,能相对容易地渗透进氧化膜微孔中,阻止染色。它是引起电蚀点(白点)的主要原因,这是近海工厂经常遇到的问题。 其他如磷酸盐、氟化物等带入染色液也会严重影响染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