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医药每日发布:平台创新和靶点创新,两个突破点 in biotech
下载贤集网APP入驻自媒体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国内创新药投资经常会面临一个窘状:别人都没做过的,投资人会质疑为什么你能做出来?而别人做过的,他们又会来问,竞争这么激烈,凭啥你能跑出来? 对于前者,以明生物创始人、首席执行官兼董事长廖晓伶博士颇有感触:前些年被投资人拒绝,理由是:“你们做的靶点太新了,我们不敢投”。 而如今内卷之风刮了一遍又一遍,与其在一个红海里继续堵一家能在激烈竞争的环境里跑出来的项目,基金总体来说更愿意去找一些风险相对比较高一些的靶点。一些国资背景投资机构即使相对求稳,考虑的也是有望跑到同类前三的标的。他们觉得,在当下支付环境之下,这种胜率还会高点。 ”没有风险的靶点已经没得投了,投同靶点里的第20、30名吗?这是没有意义的。与其做一个没有意义的事情,还不如做一个虽然有风险,但是有高回报的事情。“国投创业投资总监钟靖博士这样谈到。 一场资本寒冬,让国内投资机构对biotech创新能力的要求达到了一个空前的水平。这些具有FIC和BIC潜质的药企,被煞有介事的人取了一个比较有范儿的名字:叫做“Biotech 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