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营养大师:早期研究发现,使用移动电话不会明显增加罹患脑肿瘤的风险;但近期却有动物实验显示,长期暴露于CDMA手机的射频辐射中,恐会升高大鼠恶性胶质瘤的发病率。 而本研究中,研究团队证实,2.4GHz的射频辐射能够改变少突胶质细胞中C/EBPβ的表达和转录活性。
下载贤集网APP入驻自媒体
已成为“长”在当代人身上的一个重要器官。早晨睁开眼的第一件事儿,看手机;白天不带手机几乎寸步难行,时时刻刻需要check时间和信息;结束了一天劳累的生活,最后一件事一定是陪会儿手机,伴机入眠...... 正所谓“春眠不觉晓,醒来玩手机。举头望明月,低头玩手机”,手机不离身成为人们的通病,甚至不少人患上了“无手机焦虑症(Nomophobia)”。 不得不承认的是,科技在给人们带来便利之外,必然也与“狠活”并存。比如:电磁辐射。虽然肉眼无法观察到,但电磁辐射无处不在。其中,与人类息息相关的莫过于射频电磁辐射(RF EMR)。 RF EMR的频率范围从3kHz到300GHz不等,生活中最为常见的移动电话、蓝牙和WIFI设备等释放出的约2.4GHz频率的电磁辐射均属于RF EMR范畴。过去5年中,世界主要城市的无线电子设备翻了一番,Wi-Fi、5G手机、蓝牙、微波炉等电子设备的快速发展,自然也导致环境中EMR的急剧增长。 然而,这些无线设备释放出来的RF EMR会带来怎样的生物学效应,又是否存在潜在的健康危害呢?一直以来,是人们好奇且担心的问题。 为回答这一问题,西湖大学校长施一公及其团队深入探究了RF EMR对大脑中特定细胞的影响。结果显示:RF EMR以波形和细胞类型依赖的方式调节了大脑中少突胶质细胞的转录因子C/EBPβ表达和功能,可能会产生意想不到的生物效应。